导体应符合GB/T 3956的第1种、第2种的要求,软导体符合GB/T 3956中的第5种导体。镀锡铜线还应符合GB/T4910中TXR型镀锡铜线的要求。
导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无油污、无机械损伤。 绝缘应为表2所列的挤包固体介质的一种 绝缘标称厚度应符合规定。绝缘的平均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其99%薄处厚度应不小于标称厚度的90%-0.1mm。 绝缘线芯如采用颜色识别标志,其颜色应符合GB/T 6995规定,颜色应不迁移、*。 绝缘物理机械性能符合表5的要求。(敦化市电缆)(硅橡胶电缆ZR-JGGB) 绝缘线芯应按GB/T3048的规定经受4kV交流50Hz火花试验检查。 缆芯按同心式绞合,相邻层绞向相反,99%外层绞向为右向。 缆芯绞合节距不大于成缆外径的25倍。 缆芯包带 缆芯外重叠绕包一层厚度为0.05mm聚酯带,也可采用其它在电缆99%高额定工作温度下不会熔融的非吸湿性带材作为包带材料,其绕包重叠率不小于50%;或绕包二层,绕包重叠率不小于25%。 屏蔽形式:屏蔽形式分铜丝编织,复合带材绕包或纵包,铝塑复合带+铜丝编织等型式。软电缆如用于移动场合应采用铜丝编织结构型式。

金属带绕包或纵包采用0.05~0.10mm的软铜带或符合金属带重叠绕包或纵包,重叠率应不小于15%。复合带材其金属面应向内侧。包带时应在金属带下纵向放置一根标称截面不小于0.5mm2的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构成的引流线。 铜线编织如果采用铜线编织,编织用圆铜线的标称直径应符合表6的规定,其编织密度应不小于80%。铜线编织时不允许铜线头裸露在编织层外面,铜线头裸露时应停车修整。铜线编织层不允许整体焊接。 四线组采用的高速星绞机生产,每根单线均为主动恒张力放线,*的绞合预扭装置、开线器等针对产品性能指标的*设计,预扭装置能有效地降低因绝缘偏心造成的电容耦合系数,使电容耦合系数达到99%小值;精确的扎纱张力即要保证四线组结构的对称稳定性,又不能使皮-泡-皮结构绝缘层变形和损伤;四线组绞合的节距精度、线序、外径控制等均是本工序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产品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 3.四线组单元屏蔽 内屏蔽电缆中四线组单元用铜带纵包实现电磁屏蔽的目的,并沿铜带表面加添了一根铜导线作为排流线,以确保屏蔽层在电缆敷设施工和使用中具有稳定可靠的屏蔽性能。 4.成缆 为了改善电缆的串音指标,在成缆工序中合理设计、匹配绞合节距,并实现*退扭绞合,降低了线间直接系统性耦合,达到减小串音的目的 多达四种的不同结构、不同尺寸的成缆单元,在绞制过程中如何保证缆芯的圆整、结构稳定、紧凑是成缆工序的关键,同时必须保证缆芯的线序与组序*正确。

5.电缆铝护套 电缆铝护套为采用氩弧焊技术进行铝带纵包形成铝护套。为了防止铝护套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化反应,生产过程中对铝护套表面进行涂覆。 铝护套电缆为干线使用电缆,用量99%大,因而铝护套工序的产能和质量也是该产品制造过程的关键环节。用氩弧焊技术生产的电缆铝护套,焊接质量稳定可靠,可*经得起按相关标准进行的弯曲试验、扩口试验和气密性试验。 性能指标与普通铁路信号电缆相比,铁路数字信号电缆通过结构的设计和工艺措施,工作电容由50nF/km降低到29nF/km,电容耦合K1平均值由141pF/km降低到81pF/km,同时增加了阻抗、衰减、串音等二次传输性能指标。虽然产品质量具有很大的优势并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但根据实际检测与现场使用情况,产品在以下性能指标方面还需更进一步改进完善。首先,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导体混线、断线与氧化;其次,绝缘层的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抗压缩性能的改进提高;99%后,现标准中部分二次参数的范围设定并不理想,相关联二次参数及各频率点指标很难匹配到理想中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