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线缆的原理 屏蔽布线系统源于欧洲,它是在普通非屏蔽布线系统的外面加上金属屏蔽层,利用金属屏蔽层的反射、吸收及趋肤效应实现防止电磁干扰及电磁辐射的功能,屏蔽系统综合利用了双绞线的平衡原理及屏蔽层的屏蔽作用,因而具有非常好的电磁兼容(EMC)特性。电磁兼容(EMC)是指电子设备或网络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同时不能产生过量的电磁辐射。也就是说,要求该设备或网络系统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同时又不能辐射过量的电磁波干扰周围其它设备及网络的正常工作。 U/UTP(非屏蔽)电缆的平衡特性并不只取决于部件本身的质量(如绞对),而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为U/UTP(非屏蔽)周围的金属、隐蔽的“地”、施工中的牵拉、弯曲等等情况都会破坏其平衡特性,从而降低EMC性能。(晋中电缆)(计算机电缆DJFP2FP2) 所以,要获得持久不变的平衡特性,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在所有芯线外加多一层铝箔进行接地。铝箔为脆弱的双绞芯线增加了保护,同时为U/UTP(非屏蔽)电缆人为的创造了一个平衡环境。从而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屏蔽线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原理不同于双绞的平衡抵消原理,屏蔽电缆是在四对双绞线的外面加多一层或两层铝箔,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趋肤效应原理(所谓趋肤效应是指电流在导体截面的分布随频率的升高而趋于导体表面分布,频率越高,趋肤深度越小,即频率越高,电磁波的穿透能力越弱),有效的防止外部电磁干扰进入电缆,同时也阻止内部信号辐射出去,干扰其它设备的工作。实验表明,频率超过5MHz的电磁波只能透过38μm厚的铝箔。如果让屏蔽层的厚度超过38μm,就使能够透过屏蔽层进入电缆内部的电磁干扰的频率主要在5MHz以下。而对于5MHz以下的低频干扰可应用双绞线的平衡原理有效的抵消。根据布线99%早的定义,分为非屏蔽线缆-UTP和屏蔽线缆-STP两种。 上世纪60年代大型工程建设和自动化控制系统都采用传统的 PVC 绝缘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当时的主要功能是连接继电器、断路器、指针式仪表和信号灯等。随着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遥测遥控技术的不断发展 ,此类 电缆被广泛地应用于发电、冶金、矿山、石油化工、交通和科技国防等领域 ,作为计算机网络 (DCS 系统)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检测装置和仪器仪表连接用电缆 。 
因此类电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密切,电缆的名称由“控制和仪表电缆”“数据传输控制和仪表电缆”、计算机用控制电缆”逐渐向“计算机电缆”演变 。和数字通信用的5、6、7号缆等计算机网络电缆不同 ,计算机电缆一般归于电气装备线的范畴, 适用于交流额定电压450/750V、直流1000V及以下,要求抗力较高的使用场合。屏蔽控制电缆由绝缘线芯直接成缆,编织总屏蔽,计算机电缆根据需要一般采用绝缘线芯对绞分屏蔽或总屏蔽,或分屏蔽+总屏蔽。 计算机电缆适用于额定电压500V及以下对于防干扰性要求较高的电子计算机[1]和自动化连接用电缆。电缆地线芯绝缘采用具有抗氧化性能的K型B类低密度聚乙烯。聚乙烯的绝缘电阻高,耐电压好,介电系数小和介质损耗温度和变频率的影响也小,不但能满足传输性能的要求,而且能确保电缆的使用寿命。 |